课件 教案 试卷分析

小学五年级数学试卷分析和初步应对策略及反思

数学试卷分析 小学试卷分析 未知/倪茂震 2020-01-10   次浏览

   八个字形容本次我班期末考试的始终: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可能不恰当,但确实是看到结果后心里的真实写照。一学期的辛苦付出顿时有种东流而去的感觉,到底什么原因呢?在教办帮忙誊分顺便看了看学生的答卷以及家长传给我的试卷,问题很多,也非常严重。

(一)、失分首当其冲的是基础的口算和计算。

       按常理最不该失分的就应该是口算与计算,这是基础。但结果却恰恰相反,让我很吃惊,失分很严重。因为本学期计算多数涉及到小数的知识,所以计算题都是小数的四则运算,很多学生失分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用竖式进行小数加减运算时,小数点不能对齐。个别学生即使把两个加数或被减数和减数小数点对齐了,但差和和就不能保持和上面对齐。

2、用竖式进行小数乘法运算时,积的小数位数不能和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保持一致。

3、用竖式进行小数除法运算时,商的小数点不能和被除数小数点对齐。

4、用竖式进行小数除法运算时,当除数是小数时,学生要么没有转化成整数,要么转化成整数时,被除数没有做出相应的转化。

5、部分学生对于计算结果出现错误,尤其是遇到大数的除法,计算出现的错误较多。

6、在简便计算中,学生没有用简便计算,或者根本不会用简便计算。

以上几方面我认为是这些原因造成的:

1、计算的基本方法没有掌握。

2、在计算时基本的运算不熟练。

3、基本的运算规律和一些性质不能熟练运用。比如商不变的规律,减法和除法的基本性质,加法和乘法运算律,小数点的移动规律等等。

       针对这些原因,我在思考:老师到底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这些错误的出现呢?学生又该如何学习才能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些计算方面的知识呢?我想在学生都熟练掌握并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离不开一个字------“练”。那么到底该怎么练?以什么方式练?单独练、小组练、班级全员练或者有针对性地练哪个合适?大量习题地练可不可行?练的效果和练的数量有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如果仅仅只是有一定的关系,那么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什么因素?这时我想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对于练习提出的观点:练习的价值在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发展学生思维。那就需要一定量的练习,尤其重视每次练习的质量。

       根据我的思考和华老师的启发,针对练习我认为首先需要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每次不可多也不可少,多了学生会心生厌烦,少了起不到巩固的效果。有了适当量的练习题后,我认为每次练习的人数也需要适量,这样老师就有时间逐个批阅辅导,把练习的效果最大化。批阅辅导之后就应该是一题再练、同题异构练,将巩固进行到底。最后还需要每天坚持作为后盾。当然,这一切最好要建立在学生的自主练习的积极性这个基础之上,如果做到这样,那么学生每次练习的思维含量就会很足,练习的效果才会最大。如何在练习中做到激发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呢?这可能是一个需要探讨的话题。

(二)本次试卷失分最多就是第六大题计算阴影图形的面积。

       这道题共两个图形一共6分,很多学生6分全失,丢失3分的占绝大多数,只有极少数学生一分没丢。我仔细看了学生的答卷,解题过程五花八门,匪夷所思,尤其是第二个图形我都没看明白学生到底在算什么。第一个组合图形求的是总面积,这个组合图形包含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条件都已给出,分别求出再相加即可,但学生要么只求出其中一个图形的面积就结束了,要么两个图行的面积都求出但最后没有求和。第二个组合图形求的是部分面积,方法较多,最直观的就是分别计算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再求和即可,关键之处在于找到三角形的底和高,根据给出的条件完全可以得到,但学生此题做的毫无章法,可以说是乱做。我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学生的解题思路十分不完整或者说十分混乱,又或者说根本没有思路,插笔就做,我想如果让学生现在来说一说自己每一步在求什么或者说一说当时的想法,估计没有人能够说出来。还有选择题第四题和第五题,学生表现出来的同样是思路混乱。

       我想造成学生解题时思路混乱或者没有思路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主动思考的的能力,而造成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或者主动思考能力的因素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从我们一贯的课堂教学行为去找一找原因。现在绝大多数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是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都是根据教师设计好的教学问题、教学手段、教学思路去学习知识,这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哪还有主动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啊。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诉我们:“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所有的教学活动必须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服务,突出学生学的过程,注重学的方法指导,教学的思路始终跟在学生学的后面,不断根据学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反应和调整,尽快走出以前的教学误区,彻底转变教与学的站位,学生才会慢慢主动思考和独立思考。

(三)其次失分较多的就是填空题第11题和第12题。

       因为是填空题,所以学生的解题过程无法得知,但从学生所填的结果来看还是可以略知一二的。第12题绝大多数学生填的是3a,其实根据题意深入细致思考的话应该是4a。当时看到学生的答案后我就和沈校初步探讨了一下,一致认为学生能答出3a至少说明学生的思路和思考方向是正确的,欠缺的是思考时再细致一些,深入一些。由此可以得出学生的思考缺乏细致性和深入性亦或者是灵活性。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我认为可以从练习课和新授课入手。新授课都有例题引入,那么例题该以什么形式引入?原题不动吗?还是把例题灵活处理一下再引入呢?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说:“照本宣科,依样画葫芦的教师不会成为优秀教师。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吴老师所说的教材就包含例题。例题只是一种呈现方式,灵活性、创造性处理例题我认为才可以起到最好的效果。如何处理呢?比较难的例题,教师可以进行创造性的分解,以此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向深处引领,从而拉伸学生思维的深度;简单的例题我认为还可以适当拓展,难度适当加深,以此拉长学生思维的广度。同样,在知识巩固环节及练习课中也可以这样处理,长时间坚持下去也许会有惊喜。

(四)填空题第四小题和应用题第二题也几乎全军覆没

       填空题第四小题让学生用“万”作单位改写大数,结果是99%的学生都改对了,遗憾的是99%的学生都把“万”丢了。这种情况我想和平时的训练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平时学生看到的都是题目给好的单位,只需要改写即可,至于提醒学生别忘带上单位我也是简单提醒,以至于一旦遇到既要改写还要自己带上单位的题目时,由于惯性思维的作用,学生往往就把单位丢掉了。

       应用题第二题题目信息是用篱笆靠墙围一个规则图形的园地,而从学生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来看,学生理解的是没有靠墙围,根据没有靠墙围的图形计算面积的。明明题目中写着靠墙二字,为什么绝大多数学生看不到呢?

       因此可以看出学生审题不严不细,以致题意理解有偏差或直接理解错误。

要想改变学生的这种现状,我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意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和认真审题的习惯,尤其在练习课中更应如此。

(五)填空题第6题和选择题第二题失分也不少

      填空题第六题是在数轴上填数,学生填的五花八门,各种数都有,当时看得我苦笑不已。其实这道题在填数之前只需要思考两个问题即可:一个是正负树的位置分别在哪儿?另一个是每一小格表示的数是多少?这两个问题只要学生能给自己提出并解决,填数的问题便迎刃而解。平时我也这样让学生练过,可能练得太少。还有选择题第二题只要学生能根据条件提出相应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题不难解决,但结果不尽人意。

       从这两题应该能看出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解题时学生如果能根据条件给自己提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养成主动提问题的优秀习惯。

       当然,还有其他失分的题目,原因也很多,比如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能不能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去解决问题等等。

       写到这儿,越发地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现在急需要做的就是抓紧改变现状,如何改变?每位教师心中都有自己的方法。我认为首先课前花时间和精力认真备课十分重要,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备预设、备生成,思考如何在备课时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思考如何准备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预设的生成?非预设的生成会不会出现?……

       其次就是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还需要重点打造。老师们都知道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那么教师和学生的各自角色如何在40分钟内体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在40分钟内该如何展开?哪种展开才是更高效的课堂?学生回答好的时候老师们都会夸一句“你真棒!”“真好!”等等,难道仅此而已吗?是不是需要指出好在何处,棒在哪儿从而让学生学的明明白白呢?课堂教学中出现错误的作品时,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处理?如果把错误的作品当做珍贵的教学资源的话,那又如何更有效的利用?预设的生成好办,如果出现了非预设的生成我们会不会手忙脚乱,以致无法更好地应对?……40分钟很短,但需要探讨的东西很多。

       还有就是课后辅导,课后辅导是对知识巩固加深的好办法,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那么如何辅导才是更有效的?每次辅导时是不是需要定人定题?数量上有什么要求,多少人,多少题是最合适的?辅导后需不需要再练,以便更进一步巩固知识?如果需要,如何练?……

       还有检测,往往检测中出现的错题更有价值,更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带领学生去分析出错点、回忆知识点、再练习甚至三次练习,四次练习,直至掌握。

       想到这儿,对于开头我说的一学期的辛苦付诸东流有了新的认识,真的白付出了吗,也不尽然,最起码找到了失分的原因,知道了原因就能够有的放矢,同时也通过这次考试能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何尝不是另一种收获呢。

       最后就用屈子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也表达此时内心的真实感想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版权所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