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教 教研 教师生活 教学反思 班级管理 听课评课

道德与法治《西部晨曲》专家点评

道德与法治 未知/阳光 2020-09-21   次浏览

张琳琳老师执教的《西部晨曲》一课,是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的安排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祖国西部地区的人文地理资源,以及西部大开发新步伐的成绩,激发学生对祖国西部的向往之情与投身西部建设的壮志豪情。

张老师这节课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思路层次清晰、新颖独创,结合教学内容,整合了教学资源,设计了“划西部省市、了解西部资源、交流西部文化、找东西部差距”等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饶有兴趣的参与了课堂实践, 课上通过多种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西部,真正地去了解西部,感受西部优美的风光,了解西部蕴藏的宝贵资源。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风景优美的图片指引下,在音乐的渲染下,就像真正走进了如诗如画的西部。整节课张老师精巧的教学设计,充满激情与美感的演绎,让凝固的教材文本演化成了灵动的课堂。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一次次活动,唤起了孩子们对西部的热爱与向往,激发了他们立志建设西部的理想与热情。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饱满的,他们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感悟到了课堂生成的精彩。课堂给了学生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在思考、交流、体验中得到了情感的升华。

我认为这是一堂特别有挑战的课,因为西部开发是一种国家政策,似乎离学生生活较远,甚至我们老师的在这方面的认识也不多。怎样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西部开发,怎样西部开发?“协调发展”这样的观念,学生能明白吗?但看到学生在张老师带领下,不知不觉都进入了状态,对西部的整体认识不在话下,对西部开发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也有较深刻的体会,教学目标也较好地达成了。贺老师这堂课最突出的便是体现了生本理念,这是一堂生本化课堂。

一、从学情入手,以活动贯穿整堂课。

对于生活在东部的学生来说,祖国的西部是比较陌生的,他们对中国的西部地区了解不多。面对这样的学情,张老师为学生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桥梁。整堂课通过魅力西部行、西部知多少、西部大开发等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又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西部,真正地去了解西部,感受西部优美的风光,了解西部蕴藏的宝贵的自然资源。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在风景优美的图片的指引下,在音乐渲染下,似乎真的走进了如诗如画的西部。

二、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不露痕迹地拓展

认识了西部的位置,了解了西部的风情,那西部的资源又是如何的呢?张老师以生为本营造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在这里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教师作为引领和补充。反思张老师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她的思路非常清晰。孩子们先自主交流课前找到的相关资料,在交流中寻找答案。接着指名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共同交流西部的水资源、森林、草地、矿产资源等,为了解决孩子的难题,张老师又通过知识竞赛的活动形式补充和拓展了大量的资料,有利于更好地引导,这才是真实的生本课堂。

三、从细节入手,追求课堂的实效性。

张老师在本堂课中比较多的运用数据法。我们可以回忆一下。第一个镜头,了解西部幅员辽阔,她出示一张地图,彩色的部分就是西部,让孩子感受到西部幅员辽阔,面积很大,还有在交流西部资源、感受西部落后等环节中,从东西部财政收入对比数据等让孩子直观地了解西部落后的经济。这些或单个,或分组的数据,一次次地敲打在孩子的心上,西部如此之大,资源如此丰富,但却如此贫穷。那种反差不正激起了我们开发西部,帮助西部发展的热情吗?不仅用数据,张老师还在对比上做足了文章。在探究为什么要西部开发的环节,张老师采用了对比法,从西部和东部不同的校舍、道路等多方面贴近学生生活的地方入手,通过图片的强烈对比,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音乐的渲染,学生对西部孩子的怜惜之情油然而生,那么想让西部发展起来的愿望就水到渠成地引出来了,也就理解了国家的想法和政策。

四、从能力着眼,有效培养了学生信息整理能力。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教材编排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界限。教材以一个个“范例”、“话题”呈现,几张图片和几句文字说明只起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具有极大的弹性空间。因此,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资料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我想张老师是在三维目标的指引下,在“生本课堂”理论指导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尝试着让大家都积极参与了,至于能力提高了多少,我们并不在乎,因为能力也不是一节课能培养的,但至少在这节课中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有所发展了。目标也达到了。

当然,本课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交流历史名人这一环节,还可以让学生展开来,交流获取更多的内容,再如西部资源交流中,教师语速稍显过快,可能赶时间,以上是我的个人之言,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版权所有

相关文章

Baidu
map